還記得網(wǎng)上那個害怕打針賣萌的小朋友們,在社會中,這樣的小朋友比比皆是。我們該怎樣做才能讓寶寶不再畏懼打針呢?當(dāng)時是通過游戲,讓寶寶變成那個打針的人,媽媽們適當(dāng)?shù)氖救,喊喊疼,這樣在很大程度上會減輕寶寶的恐懼感哦。
幾乎所有孩子都不得不面對一件讓他不那么高興的事:打針!
疼痛,加上被人按住的“待遇”,很容易讓孩子產(chǎn)生恐懼和無助的感覺,只可惜這么高級的兩個詞很難從兩三歲孩子的嘴里蹦出來。但如果這時他有機會玩一玩打針游戲的話,你就可以讀懂他的“心思”。
可是,當(dāng)孩子扮演強大的醫(yī)生,來幫媽媽打針時,媽媽應(yīng)該趁機教育孩子:“打針根本就不疼嘛!我要做個勇敢的人”,還是變成一個怕打針的膽小鬼,大哭大喊:“不要不要,好疼”呢?
游戲,讓孩子接受并釋放自己的情緒。當(dāng)媽媽變成膽小鬼,掙扎著不要打針,甚至打完后還疼得暈過去時,你猜他會怎么樣?一定是哈哈大笑!
他“幸災(zāi)樂禍”,因為他發(fā)現(xiàn),原來大家打針都是要哭的!媽媽“不堅強”地“哭鬧”,是對他內(nèi)心不良情緒的肯定和共情,它不僅幫孩子弄清楚了自己經(jīng)歷過的不良感受到底是什么,而且傳遞了“媽媽知道這很疼,所以你才哭”的信息,而這樣的方式比口頭說“我理解你”來得更直觀,更拉近彼此的距離。一下子,曾經(jīng)經(jīng)歷過的疼痛、無助的感覺被痛快地釋放出來。
另外,當(dāng)孩子變成那個“給人打針”的強者時,他就有機會對打針的整個過程進行掌控,這回他可找著平衡了,“哈哈,輪到我把別人弄得子哇亂叫了”,這樣的控制感也是對負面情緒的一種抵消。